媒體新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市場環境轉變促使跨國藥企探索發展 新戰略!

發布時間:2018-05-24

20年前,第一家跨國藥企在華建立研發中心,隨后跨國藥企在華建設研發機構的消息越來越多。不過,20年后,業態轉型,入華潮變成裁撤風,跨國藥企的在華發展遭遇阻礙。

比如,20178月以來,葛蘭素史克、禮來等跨國藥企裁撤在華研發中心的消息頻傳,有人曾發出“一個時代結束”的感慨。對此,方恩(天津)醫藥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丹認為:“這更像是企業基于自身情況所做的選擇,并不反映中國市場健康與否?!?span>

對于中國市場,的確有很多因素吸引著跨國藥企。某跨國企業在華研發總裁就總結了四大吸引因素:第一,病人數目眾多,疾病譜廣;第二,中國開展臨床試驗,通常比西方要求的病例數少、試驗周期短;第三,成本較歐美國家低廉;第四,臨床試驗基地放開,政策鼓勵。

不過,要想在國內市場立足,跨國藥企還需結合中國國情和自身發展需要來升級轉型。經過20年的探索,一些在華發展的跨國藥企已經摸索出新的創新模式,跳出了簡單的一對一合作模式,轉向了多方面創新。與此同時,近幾年,在國家新藥準入制度改革浪潮的助推下,跨國藥企在華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大。

此外,中國創新環境的不斷優化和創新力量的加強也是跨國藥企升級轉型,調整在華研發布局的重要原因。比如,禮來中國創新合作中心工作的開展將更多傾向于中國本土企業的研發能力。而羅氏中國研發中心的人員數已增加至150人左右,當中,有80%的人員為中國本土人才。

除了吸引、引進中國本土人才,跨國藥企還與中國藥企展開了合作,改變在華研發戰略。比如一些跨國藥企就從自己的研發部門大包大攬轉向與外部合作研發,而過往獨立的研發機構開始削減投入,逐漸加大了與本土藥企在研發上的合作力度。

對此,有專家分析,其實跨國藥企這樣做除了減少人力成本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如果能和本土企業合作成功,在新藥的后續審批、生產、上市等環節都能享受到“國產化”的政策優惠。因為如果是跨國藥企要在中國申報一項新藥,需要“三報三批”,但本土藥企只要“兩報兩批”即可,可以為跨國藥企節省3年的新藥上市時間。

近年來中國醫藥市場的環境益發向好,中國藥企的研發實力也越來越強,再加上中國醫藥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國藥企其實正謀求在華的進一步發展。但由于目前的態勢早已與過去不同,跨國藥企若想在中國市場得到更多益處,需要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探索出更有效、更省錢、更適合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新戰略。也期待,各跨國藥企能為中國醫藥市場的發展帶來助推作用,進一步提高本土企業的研發實力。

——新聞內容摘自《醫藥網》

5060午夜毛片免费看片_成午夜免费视频在线观看_老熟妇乱子伦456视频_超鹏免费在线视频